• 联系电话
    15269955188
  • 销售经理
    17353918916

耕山牧海有“粮”策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银耳喜获丰收。钱锦承摄/光明图片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海域,海带晾晒成“林”。朱世刚摄/光明图片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白基湾渔排改造升级。宁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海域,放眼望去,海面上的渔排鳞次栉比,成千上万个网箱连成一片,与数百个小木屋融为一体,宛如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镇,美轮美奂。晌午时分,辛勤的渔民正在渔排上劳作,水里的大黄鱼时不时跃出水面吃食,好一番活泼热闹的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从那时起,福建就开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耕山牧海,奏响山海之歌。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多年来,福建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粮”策百出,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粮食单产明显提高,餐桌上的食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1、开拓视野,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朴素认知到深刻领会,从满足填饱肚子的要求到丰富餐桌食品的种类,福建对大食物观的理解逐渐透彻:农业必须走向产业化、现代化之路。

  5月7日,福建南平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鲜食玉米基地内,绿意盎然。田间,一株株玉米苗随风舞动,泛起阵阵绿波。

  “这个是水果玉米,品种是泰鲜甜2号。可别小看它,这个品种亩产2800斤左右,小玉米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呀!”种植户叶性全告诉记者。

  “我的父亲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种玉米。二十多年来,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从20多亩发展到110多亩,玉米深加工也逐步发展起来。”叶性全说,按照“玉米—西瓜—玉米—花椰菜”的方式轮作,收入也越来越高。

  “如今,镇里和叶性全一样的玉米种植户3000户,复种面积5万余亩。”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俊对记者说,福建省现有鲜食玉米种业20余家,每年为全国市场提供200多万公斤鲜食玉米良种。

  山区唱好山歌,海洋念好海经。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无论山间还是海边,大农业发展如火如荼,一片繁荣。

  眼下,正是海带丰收时节。在宁德市霞浦县,满载着海带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从港口码头开进各个海带加工厂。在福建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熟练地给海带“做造型”。只见他们用灵巧的手指一绕、一拉,原本长条状的海带就变身为一个个漂亮的海带结。“这些海带结,无论是盐渍成菜,还是加工成即食小零食,都很受消费者欢迎。”该公司董事长苏少华告诉记者。

  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海带种植技术以来,霞浦海带已经逐渐成长为当地的优势产业。2009年,霞浦县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海带之乡”称号。如今,全县养殖海带占海面积约30万亩,产值约40亿元,带动当地20余万人从事相关行业。

  “不仅如此,海带还有净化海水的功能。它能吸收近岸海水的富营养,让水质更加清澈,间接带动了其他海上养殖的发展。我们霞浦的大黄鱼、鲍鱼、海参都养得特别好!”据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谢宇坪介绍,2023年该县水产品产量504640吨,第一产业产值达155.16亿元。

  2、靠山面海,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食物产供体系

  福安葡萄、古田银耳、闽清橄榄、诏安牡蛎、连江鲍鱼、云霄枇杷……山海间获得的特色农产品,让福建人的“餐桌”更加丰富。

  在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一排排光伏菇棚鳞次栉比,星罗棋布,走进一看,里面的景象让记者眼前一亮。

  “在过去,传统菇棚都是木头建的,通风性差,菌菇在这种条件下生长容易得病,坏了一株,就会牵连全棚。如今的菇棚屋顶光伏发电,屋内恒温恒湿种菇,这些‘小家伙’们生长环境变好了,长得也快了。”杉洋村村民余新考对记者说,去年村里的“光伏 ”菇棚基地建成后,他立马租用了两个菇棚,累计种植8.5万筒香菇。

  从传统茅草菇棚到光伏菇棚,古田通过探索创新,精准聚焦产业发展。据统计,作为“中国食用菌之都”,2023年,古田县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25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6299元。

  这只是福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食物产供体系的一个缩影。山的这一边,“菇”香十里;海的那一边,“鱼”兴百业。耕海牧渔的福建,正以工业化思维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将海上养殖区域从近岸向外海延伸。

  踏上位于福州市连江县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2号”,在碧波荡漾的海上如履平地。“在这里,走路稳,养鱼更稳!”现场管理人员卢统锋介绍,“定海湾系列”养殖平台具有自动旋转功能,能有效防止藤壶等海洋生物对网箱的破坏。同时,平台可抵御15级台风,并配备实时影像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所有数据均可无线传输到岸,一部手机就能随时监测鱼类生长情况及平台运作状况。

  “无需大量人力,即可轻松收鱼,且深水海域水流大,藻类、浮游生物种类丰富,鱼能够在里面不断地‘健身’。捕捞出来的深海野化鱼,肉质更鲜美。”卢统锋说,目前“定海湾2号”每年可野化养殖200吨大黄鱼。

  随着“乾动”“定海湾”“泰渔”等系列11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接连落户,地处闽江、敖江入海口的连江定海湾,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生态牧场,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

  3、“粮”策百出,推动大食物观向“新”求“质”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和吃得健康,福建的答卷是:政策支持和科技赋能。

  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如何对产品进行溯源?“你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这个牛奶,你一扫码,就知道它的原料是哪里的,包装是哪里生产的。”5月9日,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家超市内,工作人员林杰正在为记者答疑解惑。

  2017年,福建省启动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作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推进。“如今,我们建立了完备的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处处长陈圣杨对记者说,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汇聚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洋渔业、林业、卫健、粮储等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数据,通过追溯码,可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信息全环节追溯。

  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底,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注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1.75万家,备案食品信息4924.66万种,累计上传追溯数据26.96亿条,有效保障了餐桌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不断迭代与进步,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多元化,如各类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的菌菇,就深受大众欢迎。

  时间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福建山区栽培食用菌普遍以木材为原料,“要种菇就要砍树”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解决“菌林矛盾”,菌草技术的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开始试验“以草代木”栽培研究。研究成功后,菌草技术迅速在福建应用推广。

  有了菌草,食用菌就有了营养丰富、可再生且价格更低的菌棒原料,食用菌产业随之迎来了发展高峰,至今已成为福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全省食用菌产量499.6万吨(鲜重)、产值270.6亿元。一朵朵形态各异的菌菇,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也鼓起了福建山区菇农的钱袋子。

  不仅如此,“以草代木”的菌草技术,还保住了福建的绿水青山,为福建深挖森林资源,发展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8个系列的森林食物,培育金线莲、紫灵芝、铁皮石斛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下种植产业,留住了珍贵的资源库。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

  “现在,菌草产业已从‘以草代木’生产菌菇拓展到‘以草代煤’发电、‘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等6个领域12个产业。”林占熺说。如今,来自福建的小小菌草,作为大食物观视野下的巨大成果,已走出国门,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带来贡献,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幸福草”。

  (记者 冯家照 张诗瑶 高建进)

[责任编辑:
焦子原
]
科学家证实金针菇是人工新物种 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 上一篇 2024年5月25日 上午12:10
食用菌育种:浅谈关于食用菌菌种的制作技术
下一篇 » 2024年5月25日 上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