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其实,我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做企业家,而是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我恨过父亲,也曾埋怨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在我颓废消极时,爷爷告诉我,社会也是一所大学,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理想。从那时起,我真正爱上学习……” 一路走来,“80后”彭长儿披荆斩棘,成为上海市青浦区十大农业创新创业典型带头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也是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些是属于他的荣誉,更是他的成长印记。
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儿是一名“菇三代”。早在 1962 年,他的爷爷彭兆旺便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爷爷发明了“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为人工高产食用菌开辟出一条新途径,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但是爷爷放弃了申请专利,无偿地将这项技术传播出去,让很多农民摆脱了贫困。
年纪轻轻接手企业
“时代给了父亲很多机会,但文化水平低也让他走了很多弯路。”彭长儿说,父亲做事业失败了,会再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因为创业的不稳定性,父亲总是不停地搬家,彭长儿也在不停地转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彭长儿慢慢变得懂事,能为家里分忧。他 10 岁时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开始上街送货;他还自己开拓市场,想办法把家里的菇卖掉。他初三那年,父亲事业受挫,公司破产,连他的学费也交不起,他被迫辍学。“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候,有上顿没下顿,连吃饭都成问题,还经常有人来家里讨债。辍学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玩过游戏,只想好好工作,想成为一个能肩负起责任的男人。”彭长儿回忆道,那年,他 15 岁。
辍学回家后,公司生存、家庭压力、个人发展等诸多问题使彭长儿不知所措。但父亲的坚毅,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彭长儿跟随爷爷和父亲正式进入食用菌行业。
为了弥补生产组织和公司经营方面的不足,彭长儿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方式,陆续完成了食用菌技术、管理学、互联网、国际贸易、食用菌设施设备等知识的进修,取得了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
经过两年的努力,企业重振旗鼓,也慢慢有了一些收入。企业制定的方向是做出口,爷爷负责生产板块,父亲负责外联和行政,彭长儿则负责做业务。他的英语不太好,但也通过努力为企业拉到了很多国外的客户。公司采用在国内做菌包培养料,销售到国外进行出菇的经营模式,80% 的工作量在国内完成。后来,彭长儿确定以这条路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
自从彭长儿接手企业之后,销售业绩一直不错,但当时的生产线非常落后,整个经营并不是很顺利。“市场对于品质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而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后来,我就到了青浦基地,针对生产线作了一系列改革。当时,考虑到爷爷年纪已经大了,虽然技术很厉害,但是思想老旧,在管理经营方面并不擅长,我就把他请回老家,享受退休生活。”彭长儿说。
扎根土地,钻研农业
“当时,我们利用贸易网络开展出口业务,菌棒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2012 年,我们成为国内最大的菌棒出口服务商。”彭长儿介绍,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一领域,资源和价格公开透明,合作社的出口业务优势大不如前。
2013 年,父亲将总经理的位置让给彭长儿。他慢慢摸索、边学边干,第一步就是停止出口业务,接着招兵买马,解决人才问题。可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有的员工看到企业的情况后,第二天便选择辞职。彭长儿没有因此气馁,他真诚地向前辈请教,尝试邀请他们再次入职。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位老员工被他感动,选择回来。这让彭长儿更加有信心。慢慢地,他竟把辞职的员工都找了回来。“如果一个人能看到希望,状态是不一样的,但如果连希望都看不到,那做起事情来就如同行尸走肉。”彭长儿说。
“我们作为一家刚刚达到中型规模的农业公司,体制与管理跟不上,让我觉得前途渺茫。”彭长儿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与其舍近求远做出口,不如转内销。但股东并不看好他的思路,于是,彭长儿顶着压力尝试做活体菌菇工厂化技术研发。彭长儿将销售模式调整成 B2B 业务模式,销售目标精准定位为中高端连锁餐饮店。值得一提的是,彭长儿在上海的K11 购物艺术中心选定一家名叫“极食”的高端餐厅作为试点免费供应,点单率达到 90%,菌菇成为这家餐厅的招牌菜。
空调是设施农业的制冷系统,用于工厂化出菇房的温度控制。为了节能省电,彭长儿开始研究制作空调。别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而他却通宵地学习,看不懂书籍就上网查询资料,虽然很累,但逼着自己学。彭长儿认为,这是他很重要的一次翻盘机会了。就这样,他从书里学习制作原理,还去请教专家,终于开始造空调。他们的第一台空调,居然成功了。整个中央空调被制作出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装了拆、拆了装,但总体来说还是很顺利的。
“虽然也会有故障,但跟当时的境况来比,已经很好了。后来就开始改造大型技术,进行系统的完善,从空调设备第 1 代到第 14代慢慢升级。”彭长儿说,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心酸的事情,但不停地试错后,便是成功。
2016 年,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问题,所有人都离职了。在彭长儿的劝说下,最终四个人留下。“我告诉他们,再干半年,如果还没有效果,企业就不干了,我打工挣钱给你们发工资。”大家孤注一掷,没有任何退路。到了 2017年 1月份,公司业绩翻倍。“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有那么多人来帮我,不管到了多么困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其实,最难的时候就是没有选择,被逼得没有退路。我很庆幸,我还是挺过去了。”彭长儿说。
走出生态富民路
后来,彭长儿主要做的工作就是扩大生产规模。他每天早上6 点起床,一头扎到基地,干到晚上 9 点才下班:“我觉得很对不起妻子,结婚 8 年,却没有给她足够的关心和陪伴,我的生活几乎全给了工作。也正是由于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的发展。”彭长儿说。
2018 年,彭长儿成立公司党支部,希望用企业的力量影响别人。彭长儿说,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力量,必须要有一些人站出来,让社会变得更好;社会变得更好,才会让更多人变得更好。
经过产业转型,彭长儿在传统的食用菌行业基础上提出“移动农业,鲜活到家”,满足大家对健康食材的需求。近年来,在彭长儿的带领下,企业不断地在生产基础设施、冷链储藏、物流配套服务上进行改造与投入,使中高端连锁餐饮客户数量达到1600 家以上,活体菌菇占已开发市场的 90% 以上;并与国内海底捞、豆捞坊、小辉哥、大渝毛肚等多家知名连锁品牌餐饮店达成合作关系。
在彭长儿看来,过去关注的是“我要什么”,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国家要什么”“农民要什么”,目光的转变让他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菱浜村彭世菇业的青浦基地,菌棒发菌培养区、苗菜生产区、香菇种植区……一座座种植区无不见证了彭长儿的成长。
彭长儿和彭世菇业推广带动了 6 个林下菌菇基地,总面积超过 1000 亩;辐射带动 12 个合作社,累计带动 800 多户农民就业增收。2022 年,其负责主导管理的企业完成7600万元产值。
截至2024 年年初,彭长儿主持、参与国家、市、区项目研究课题 18 项,获得 19 项专利技术。他还带领团队,对现有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完成初阶段改造,效果明显。由他主导管理的企业获得林下产业突出贡献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旅三星级园区等荣誉。
“接下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企业建设中,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我认为衣服可以穿得旧一点,但吃的不能少。我们作为农业人,身上有着很重的担子和使命。除了扩大规模,也要思考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自身的资源有限,未来应该怎么做,需要好好规划。”彭长儿接着说,如果乡村没有年轻人,是非常可怕的。青年人可以在农业农村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但是农业很辛苦,要让青年人得以生存,就要让他们和其他领域的青年获得相似的保障。留给青年人的创业空间很小,如果想过得好一点,只有努力,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青年人的心态很重要,心态好一切会更好。
农村青年杂志
来源:《农村青年》杂志2024年第3期
终审:蔺玉红审校:杨 茗 刘朱婴编辑:胡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