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播发报道《废弃矿山上开出“幸福花”》,全方位呈现了龙岩市永定龙潭持续加大蝴蝶兰产业扶持力度,推动矿区乡镇绿色转型,打造出全国闻名的“蝴蝶兰小镇”的生动实践。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闽西这片生机盎然的红土地上,生态是最大的品牌、名片、优势。
2022年3月,龙岩又迎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闽西革命老区的深切关怀,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六个方面”走前头、作示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是其中之一。
从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再到矿区乡镇绿色转型的“龙潭样本”……两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龙岩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方案》总体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上作示范、当“领跑”,奋力谱写经济“高质量”与生态“高颜值”的龙岩新篇章。
山水龙岩,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十里龙川皆胜景,一城如画开翠屏。
时下,行走在龙岩中心城区,推窗可见绿,移步即见景。漫步于莲花山栈道、龙津河畔、东山湿地公园……尽享盎然绿意点缀成的春日美景,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这样的盛景,得益于龙岩市“山水工程”的实施。近年来,龙岩市着力打造“山水龙岩”品牌,建设美丽幸福、绿色宜居之城,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让全市人民共享园林绿化的绿色福利成果。
龙岩森林公园(植物园)、龙津湖公园、龙岩洞公园、东山湿地公园、龙州湿地……龙岩城东南西北中,各式公园星罗棋布,可谓是处处有园、处处皆景,山在城中、城在园中、如映画中。数据显示,目前中心城区累计建成综合性及专类公园36个、“口袋公园”39个,绿化覆盖率达42%。“推窗见绿、抬脚入园”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天真蓝、水真清、山真绿,人居环境真好!”提及龙岩,来过的人都会由衷竖起大拇指。
这一切,还得益于龙岩市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项目带动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从2016年起,龙岩市持续八年实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特别是从2023年4月起,龙岩市在全市范围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聚焦六大专项攻坚26项具体任务,由市领导挂牌督办重点问题整改,全市上下一心,推进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龙岩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7、优良天数比例99.7%,均居全省第二;76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保持100%,I-II类水质比例67.1%,比去年提升了17.1个百分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好于去年、高于全省”目标,特别是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评获“优秀”等次,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
良好的绿色生态为龙岩市带来了一块块“金字招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国家“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改革创新,积极打造“龙岩样板”
绿色让城市更加美好,特色让城市彰显魅力。
2023年12月7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长汀签约,总价180万元。
此次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功交易,是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再次提升,是体现水土保持碳汇价值、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胆探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位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高度,全力以赴打好绿色生态牌,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龙岩样板”,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绿色转型发展走在前列——
持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采取高位推动、资金整合、精准施策、创新机制等措施,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从“火焰山”到“绿满山”、从“水土流失重灾区”到“水土保持先行区”、从“贫困县”到“十佳县”的飞跃。作为唯一设区市代表在全国水土保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
持续拓展提升林改“武平经验”。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普惠金融·惠林卡”分别获评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并在全国、全省推广,已成为充分发挥林业产权价值、助力林农开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等4项创新举措写入国家深化林改方案。
多部门联动率先推进河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双河长”制,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治河方略,同时增设“村级河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设置全覆盖,并在全省创新建立“河长警长制”,公检法协力共治。
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转型升级经验“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环境治理工作、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先后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2023年,龙岩森林覆盖率79.21%,连续4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4.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对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为全省第一名,连续6年获优秀等次……不断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五种能力”、推进林改“六项制度创新”,打造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岩样板”,闽西行稳致远。
绿色转型,不断提升“发展成色”
厚植生态优势,引领绿色发展。
3月15日,仲春时节,武平梁野大地青山滴翠。生态画卷之中,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走进该县下坝乡露冕村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随处可见,一朵朵紫灵芝宛如撑开的小伞,长势喜人。“这些紫灵芝一斤能卖到300多元,紫灵芝孢子粉的话,价格还要高10倍。”基地负责人介绍,林下仿野生紫灵芝种植,一年就能见效益,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4-5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目前已有紫灵芝种植基地2000多亩,辐射带动了周边700余户农民种植紫灵芝。
2024一开年,龙岩森林公园(植物园)开园。开园当日,近万市民漫步新园,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此后不久,漳平永福樱花节、上杭番茄采摘节等活动轮番上演,优美的生态让龙岩生态旅游火了起来,绿色闽西正享受着生态美带来的丰厚红利。
生态龙岩,产业向“绿”。近年来,龙岩市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着力发展林下经济、苗木经济、生态旅游产业,全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生态产业增长迅猛:2023年,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081.05万亩、产值261.49亿元;花卉苗木产业实现产值103亿元,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69.1亿元。
近年来,龙岩市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制造,通过提质增效着重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实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生态转型、循环改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战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年来,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做好生态旅游推进绿色服务业。用足用好“客家、红色、生态”的三大资源,持续打响古田红色游、永定土楼游、长汀古城游、丹霞温泉游、休闲生态游五大文旅品牌。各品牌精品线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红色 绿色”促旅游呈井喷发展:2023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6410.41万人次,比增48.1%,实现旅游总收入595.45亿元,比增52.1%。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5周年。龙岩争当信仰传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等生”,站位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高度,全力打好绿色生态牌,着力打造“山水龙岩”品牌,持续擦亮龙岩生态名片,让闽西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正在福建西部徐徐展开……
(融媒体记者 曾燕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