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李晓飞 万 莉 本报记者 狄文君
数九寒冬,在铁岭市西丰县振兴镇宝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栋栋数字化智能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棚内,菇香四溢,沁人心脾,一个个菌棒整齐地排列在铁架上,菌棒上的香菇肥厚饱满,长势喜人。几名工人正在采摘、装篮,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冬菇大丰收、效益好,源于合作社的新式大棚以及种植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地摊式摆放改为立体架式栽培,配备温控智能空调,通过全热式空调交换和空气加湿系统,实时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营造出最佳的出菇环境。
“我们是2018年建的大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又新建4座高标准智能化立体式大棚。”合作社负责人纪宝海兴奋地说,“新大棚采用架式栽培,让菌棒住上‘小洋楼’,还吹上了空调。香菇干物质多了、水分少了,品质更好,身价倍增。去年9月我们尝试种植的这批冬菇,比地戳菇一斤能多卖一块五六毛钱。”
据纪宝海介绍,应用立体栽培技术后,种出的冬菇质量高、价格好、采收方便,还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翻番增长。“地戳大棚9米宽、50米长,一棚最多能摆8500棒。立体式大棚10米宽、30米长,一棚能摆2.24万棒,顶过去3个大棚。”
架式栽培、科技赋能,香菇不但为合作社的菇农撑起“致富伞”,也让村民多了一份收入。“往年,香菇只能从春天采到秋天。如今,冬天也能采收。冬季到合作社采冬菇,俺们能多挣不少钱呢!”振兴村村民楚香菊说。
作为辽北著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近年来,振兴镇积极鼓励扶持数字智能技术进大棚,发展智慧农业,加速产业升级。2021年,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在宝海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建成拥有4栋标准化智能大棚的香菇种植小区。每栋大棚每批次投放18720袋菌棒,每年循环投放6批次,在人工模拟最佳的出菇环境下,60天即可完成出菇过程。这样,整个小区一年就是45万袋菌棒,能采收鲜品食用菌300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利润120万元。
智能大棚的投入使用,使香菇的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提升,不仅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而且填补了西丰县冬菇生产的空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让我们振兴镇通过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振兴镇镇长张永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