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少写宋志二字
火爆法采矿长期被误为明代发明
这是怎么一回事?
张寿橙(右)
张寿橙,中国食用菌专家,龙泉人。今年已经87岁。
他在1960年,出版了建国后我国第一本《香菇栽培方法》。2007年,被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分会荣誉会长。所著五十多本香菇专著已由上海、福建、浙江、广西、吉林等省市农科院和农业大学图书馆收藏。
以下为他的观点
↓↓↓
因为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在卷十四中引用《龙泉县志》五条时,少了宋志两个字,导致其后代学者们都认为五金之矿、青瓷、韶粉、采铜法等技术是明代的发明。源自南宋何澹,被写进《中国香菇栽培史》的香蕈185字,解开了一把时代之锁,也理顺了火爆法采矿技术的时间轴。
打开网络,明朝的五大发明,火爆法采矿赫然在目。
查阅资料,从北京到地方,科技史、矿冶史,以及地质、社科学者,凡论述或转载《菽园杂记》卷十四五金之矿、采铜法、韶粉、青瓷、香蕈这五条,不下万千,无不称其为明代重大发明!
再查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也将五金之矿、采铜法这五条,当作明朝。
全错了!错在朝代上。这五条是南宋嘉定二年何澹主编的《龙泉县志》上写的,是宋人写唐宋之事。
为什么会被误解成明代之事呢?原因是,明朝正统年间,时任浙江参政的陆容(1436-1494),在写作《菽园杂记》时,引用《龙泉县志》中的五条,並在附注中注明:以上五条。引自龙泉县志。由于当时《龙泉县志》仅有南宋一部,陸容未注明是宋志,所以后来人引用都以为是明朝的事。由于南宋《龙泉县志》刻印太少,自清乾隆时即已缺失,无法澄清。
这一错,就把中华民族的矿冶工业,特别是用火爆法采矿的历史辉煌误解八百年了。火爆法采矿是以薪柴烧爆矿石后,冶炼其银、铜、铅等金属,制成净铜、净银上交统一制成流通的货幣。其必须以肉眼识别矿脉,然后将岩石烧爆后凿取,每人一天凿一篓,约三十斤,然后用刚炭堆叠,连绕六日六夜,使铜液溢出,再将矿石在碓臼后过磨,再经水搅洗,最后炼成为十分净铜。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浙西南以龙泉、庆元、景宁、云和以及遂昌所产白银几占全国三分之二。地方政府由于矿税太重,难以应对,曾气走了遂昌知县汤显祖,逼死云和知县刘洁。明朝正统之后,矿民起义,屡遭镇压不止,遭至完全封禁,继续追杀,大量坑民逃亡外省深山老林搭寮种香菇,而成菇民。而各县志书、宗谱等,恐受连累,不再记入此事。一段光辉的矿冶历史就此被湮没了!以至自明正统以后,所有国内外史料,地方志,《天工开物》《四库全书》等均因陆容少写二个字,误解八百年造成时代之错。
查史料: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卷山川项载:《唐书.地理志》云:孝义山在县西五十里出铜今不复有。豫章山在县南二十里嘗出铜今无。证明唐代龙泉已产铜。非常巧,赵彦卫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写的《云麓漫钞》卷二中的火爆法采矿,恰在福建省松溪县。松溪与庆元山水相连,这二县宋代一度为龙泉县所属的松源乡与东平乡。且所写火爆采矿与龙泉何澹高度一致。
还有洪咨夔,临安人(1176—1236)《大冶赋》成书于1209年,写了火爆采矿情景,与何澹、赵彦卫三人在史料上,高度链接,形成互补。
关于陆容《菽园杂记》所引五条为南宋《龙泉县志》的观点,在2009年全国食用菌会议香菇史料审评会上,得到以李玉院士为组长的评审小组一致通过。近年台湾宋史学者宋晞(已故)、北京大学宋史研究 邓小楠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王菱菱教授亦认同所引用为南宋《龙泉县志》。我个人从185字专业术语上撰文十多篇证明其著作非何澹莫属。可以确证的是:龙泉、庆元、景宁、云和这四县为中国,亦为全球,火爆法矿冶工业之中心。将中华矿冶科技史,整整提前了八百年。
同时,我们在研究香菇历史时,惊奇地发现,诺大的中国唯龙庆景云四县菇民区原住民称香菇为香蕈。这个蕈字在陆容引用《龙泉县志》五条时,将香蕈185字中的11个葚字,以为写错了,改成蕈字。并说:陈达叟《山蔬谱》中,将其写成蕁,就更不对了。其实这个蕈字,在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写的是椹南宋何澹写成葚,陈达叟写成蕁陈仁玉《菌谱》写成蕈,都是对的。正好印证了不同年代对蕈字的同音变化。再看何澹185字中,鲜香菇采下后是用竹丝穿挂起来烘干的,因为那时香菇还不多。可以证明这185字出自宋人之手。五条中既然香蕈出自宋代,其它四条也就是宋代了。
少写二个字,误解八百年的观点提出后,先后约请西泠出版社编审江兴佑、云和陈惠民、庆元吴鸣翔等十多人进行研讨,大家获得了一致性地认定,认为此事确是如此。
希望将被误解的历史补正后,选择如百山祖国家公园入口何澹故居、唐代铜山遗址、庆元苍岱矿冶遗址、云和黄家畲银坑洞文化遗址等项目,作为文化旅游项目。
蓝媒联盟:龙泉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丨张寿橙
编辑丨季卓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