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
    15269955188
  • 销售经理
    17353918916

喀秋莎栽培与养护 | 技术

原标题:喀秋莎栽培与养护 | 技术

喀秋莎栽培与养护 | 技术

作者 | 杨秉祥

丛林仙人掌(Rhipsalis campos-portoana)为仙人掌科丝苇属植物,因其果实与槲寄生的果实相似又称槲寄生仙人掌。依据茎和鳞叶的形状、颜色不同,丛林仙人掌约有35个种,喀秋莎是其中最受市场青睐的种类之一。

▲喀秋莎开花状态

喀秋莎虽名为仙人掌,但原生境不在沙漠,而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地区、加勒比地区,以及印度洋一些岛屿的热带雨林。喀秋莎为附生多肉植物,茎柔软、线形,分枝多,灌木状。茎的基调色为亮绿色,甚至黄色,形状为圆柱形、扁平状或边缘带棱。花着生于茎顶端,花小、白色,微透明、铃铛状。原生境条件下,茎长1~1.5米。丛林仙人掌下垂飘逸的茎、铃铛状的花和靓丽的绿色,是不可多得的室内悬挂植物。天津市大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荷兰引进喀秋莎插穗,开展了引种栽培试验,总结形成栽培养护技术体系,为喀秋莎的种植、推广和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丛林仙人掌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支撑参考。

栽培要求及环境条件

栽培基质和容器选择喀秋莎属中小型室内热带悬挂观赏植物,可以采用直径14~21厘米、深15~20厘米的陶瓷、塑料或泥瓦花盆进行栽培,盆底设有透水孔。盆径应与植株大小相宜,当植株较小,下垂茎短、分枝少时,用直径14厘米的花盆种植即可。随着分枝增多和冠幅增加,更换到直径21厘米或更大花盆进行种植。如果容器空间不足,则根系发育受限,导致地上部生长变缓,观赏品质下降,需要及时换盆。

喀秋莎是附生植物,原生境条件下,其附生在树枝上,因此盆栽土壤一定要疏松透气,忌用易板结的黏土栽培。沙土、园土和泥炭土的混合复配基质是喀秋莎栽培的最佳选择,沙土∶园土∶泥炭土=1∶1∶1,或者树皮∶珍珠岩∶泥炭土=1∶1∶1。复配基质中添加少量基础肥,含量为0.1~0.5千克/立方米,初始EC值为0.2~0.5mS/cm,保证初期的营养供应。基质要求微酸性,pH值6.5~7,现配现用,使用前含水量调至65%~70%。

肥料要求喀秋莎生长比较慢,对肥料需求少,不需要在基质中添加大量基础肥料,但是适量施肥,可以促进生长,增强生长势,保持茎枝圆润亮绿,提高观赏品质。喀秋莎常用基础肥和追肥两种肥料供给方式。基础肥一般是与新的栽培基质混合施入,肥料可以是腐熟的有机肥、饼肥,或者是颗粒缓释肥(N≥10%,P5O2≥10%,K2O≥10%,MgO≥0.0%,Fe 0.02%,Mn 0.01%,Zn 0.02%,Cu 0.01%,Mo 0.002%,B 0.03%),基质需充分混匀,避免单点位肥料浓度过高而造成根系灼伤。追肥一般在4~9月的生长季施用,50%的仙人掌专用肥是首选,一般1个月追施1次。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生长变慢,应停止施肥。与其他盆栽植物相比,追肥浓度要低,频次要少,但是肥料品质要高,基肥和追肥均不能使用劣质肥料,因为其中高含量的氯、钠离子,将对植物造成严重伤害。喀秋莎追肥操作是在离植株根茎部12~15厘米处穴施,4个方位均施,施用完毕后掩埋、浇水。新购买或者刚换盆的植株,基质中的基础肥料在最初一段时间内能够满足植株的生长发育需要,因此不需要补充肥料,但是春夏快速生长期要适量追肥。

光照要求喀秋莎与其他仙人掌植物最大的区别是:喀秋莎为附生植物,原生境为热带雨林,不耐受强烈的直射光。喀秋莎栽培养护环境要求100~150µmol·m-2·s-1的强散射光环境,光照时间要求8~10小时/天。强直射光条件下,喀秋莎鳞叶和茎发黄萎蔫,茎的颜色由翠绿变成红色,并且有枯萎迹象;光照强度<(40~50)µmol·m-2·s-1,鳞叶黄化,茎秆褪绿,生长势减弱,观赏品质下降,因此在光照强度低的环境或季节,需通过高压钠灯、LED等设备进行补光,保证充足的光照。

室内观赏栽培,喀秋莎养护区域尽可能靠近向西或向南近窗户位置,保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炎热的夏秋季节或雨后,需要适当遮阴,避免直射光灼伤。喀秋莎应随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进行转盆或挪盆,保证摆放区域光照充足。4~9月喀秋莎可以移到室外遮阴区域(光照强度<130µmol·m-2·s-1)进行养护。

温度要求喀秋莎耐寒性差,对低温和霜冻非常敏感。喀秋莎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C~27°C,最低温度为15°C,临界温度为10°C。养护区域温度<15℃或>27°C,植株生长减缓,鳞叶衰老,脱落,观赏品质下降;温度<10℃,植物遭受冻伤,甚至死亡。秋冬季节,喀秋莎养护区域需要采用暖气或电加热等设备进行加温,保持环境温度>15°C,但植株不能距暖气或电加热器太近,否则鳞叶和茎枝发黄、萎蔫。

湿度要求喀秋莎栽培养护过程中,空气相对湿度和基质的相对含水量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管理。

空气湿度要求。喀秋莎原生境空气湿度较高,其次,喀秋莎生长在强散射光环境中,蒸发(腾)量大,因此,喀秋莎的养护需要定期向地上部喷雾进行增湿,或者采用空气加湿器进行增湿。生长季节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如果湿度<65%,鳞叶和茎发黄,萎蔫;湿度>90%或更高,鳞叶和茎表面覆盖一层水膜,病害感染风险增加,久而久之,茎叶表面出现霉斑,严重时脱落、腐烂。因此喀秋莎养护过程中必须做好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调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纯净水喷雾;加湿器增湿;底部托盘增湿,将整株喀秋莎放在一个有水的托盘上,盆底部离开水面3~5厘米,利用水分蒸发增加湿度。

基质湿度要求。喀秋莎对基质相对含水量非常敏感,可以忍受较长时期不浇水,但是不耐受高的基质相对含水量。喀秋莎要求基质相对含水量在70%~75%。喀秋莎的灌水量和频次因植株大小、植株与盆的比例、基质种类,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4~9月生长季节,或者植株株型较大时可以1周浇水2~3次;冬季或者植株较小,生长较慢则2~3周浇水1次。浇水时,盆底托盘中的渗漏水必须清理干净,基质中不能积水,涝害容易造成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喀秋莎对氟氯化合物非常敏感,长期用自来水浇灌,导致基质表面的离子累积,危害根茎,减缓生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采用收集的洁净雨水进行浇灌,也可采用软化水即脱钙水进行灌溉,还可浇灌大量纯净水淋洗基质中的无机离子。

常规养护管理

换盆定期换盆可以促进喀秋莎的生长发育。首先,换盆可更换已风化基质,补充基肥。其次,可将腐烂或损伤根系进行修剪清理,刺激新根发生与生长。第三,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如果一直不换盆,喀秋莎将停止生长,严重时基质分解,根系爆盆,植株死亡。

换盆判断标准。喀秋莎的冠幅或垂直茎长度为最初2倍;排水孔处有明显可见的根系;种植或者换盆后1.5~2年。换盆容器的确定。播种或扦插苗,可用直径9~14厘米的盆种植;随着植株生长,需直径21厘米或更大盆径的种植盆。或者按照新盆比旧盆大20%~30%的原则进行换盆容器确定。

换盆操作。换盆的最好时机为冬末春初,此时万物复苏,利于根系伤口愈合和新生根系发生。换盆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新盆、工具进行消毒,然后将植株脱离出来,注意脱盆时尽量减少对植株茎和根系的伤害。然后,剪除茎、根系中老、弱、病、残损部分。第三,在盆底部平铺一层粗沙或者陶粒,以减少基质积水。填充新的基质,埋实即可,栽植完成后浇透水。

▲喀秋莎是不可多得的室内悬挂植物

修剪喀秋莎养护过程中不需要特别修剪管理,但是修剪可以保持植株生长健壮,姿态平衡和维持观赏品质。断裂的茎枝,以及衰老和病死枝的存在阻碍植株生长和发育,增加植株感染病虫害的风险。因此条件容许情况下,适当修剪对喀秋莎生长发育非常有益。

修剪操作。日常养护过程中可进行微量的修剪操作,如去掉枯黄茎、病虫枝,修剪断茎等,幅度较大的整型修剪应在春季进行。喀秋莎作为高档的室内悬挂花卉,植株姿态和饱满度是观赏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修剪时必须小心谨慎,应遵循由外及内、从上到下的原则:将喀秋莎植株悬挂在开阔空间,从不同方位全面观察和审视植株,确定修剪方案;将主茎中褪色、枯死和病虫茎,以及相互遮挡、影响观赏的茎去除;再次从远处观察植株,修剪分枝,调整植株形态,完成修剪。

注意事项。工具需用75%酒精或8%~10%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光滑;修剪完成后用800~1000倍液多菌灵喷洒消毒;分批次修剪,一次修剪不能太多。

繁殖喀秋莎为仙人掌一类植物,易生根,繁殖较为简单。扦插和播种是喀秋莎常用的两种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喀秋莎种植企业和爱好者常用的繁殖方法。繁殖前工具消毒:对刀片、剪刀等工具进行清洗消毒。插穗控水:选取生长势强,半木质化或纤维化,无病虫害的茎,将茎剪成10~15厘米,并做好标记,区分茎的上端和下端,然后摊晒在阴凉处,厚度为2~3厘米,阴干时间为1~2周,当茎萎、瘪、变软后即可。将泥炭土和粗沙按1∶1比例搅拌均匀,铺设成插床,或者装入盆中,压实、整平。采用与插穗粗细相当的木棍,在基质表面打深约10厘米的扦插孔,扦插孔株行距为株距×行间=3厘米×5厘米;插穗速蘸10毫克/升IBA的生根液。扦插,轻压基质使插穗与之密接,然后底部浸水,浇透为止。将扦插苗放在空气湿度80%~85%、温度23±2℃、光照强度<50µmol·m-2·s-1的环境中培养,保持基质相对含水量85%~90%。

播种繁殖。首先,选取饱满、特征典型、且无病虫害的果实,清洗、晾晒得到净种,储存在干燥阴凉处。种子存放时间与发芽率成反比,即存放时间越久,发芽率越低,最好为当季采收,第二年生长季前播种。播种基质准备:播种基质可采用蛭石或细的泥炭土,要求颗粒细、排水性、透气性良好。播种床制备:在筛盘底部平铺一薄层石子、陶粒或碎树皮,然后填装蛭石或细泥炭土,装土高度与筛盘边缘齐平,然后整平、压实,浇透水。播种:将喀秋莎种子与细沙土按1∶50混匀,然后将种子以条播方式撒在筛盘表面,两行之间距离为5厘米,播种完成后,采用窄木板,或其他平整的设备轻压种子,使其与播种基质紧密接触,然后在筛盘表面覆盖薄膜保湿。养护:将筛盘放在20℃~25℃、80%~95%的环境中养护,时常观察筛盘表面的湿度,及时采用弥雾方式补水,待种子萌芽后,用牙签在薄膜上扎通气孔,芽顶薄膜时,及时撤膜,开始炼苗。

病虫害防治

常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介壳虫。

红蜘蛛和蚜虫等吸食类害虫主要危害植株幼嫩茎尖,多聚集在茎叶的缝隙、伤口或茎和叶基部连接等地方。危害症状:鳞叶或茎出现煤污斑、黄斑或枯死斑,随虫口密度增加,植株生长势减弱,茎叶枯死。

危害喀秋莎的介壳虫主要有紫薇绒蚧、红蜡蚧、吹绵蚧和对白桑蚧等。介壳虫幼虫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移动到植株某个部位后定殖,吸食植物汁液,减弱植株生长势。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慢慢形成坚硬的壳,药液很难渗透,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虫害的防治原则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养护过程中及时清除植株体上的害虫、虫卵,剥离或剪除受危害的部位。时常清洗或擦拭叶背面,叶柄与茎的夹角处等隐蔽部位,冲洗植物,减少害虫的定殖和病菌积累。忌随意将新购买的植物与喀秋莎在同一区域混养,应隔离养护,确认安全后再混养。正确施肥与浇水,水肥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弱生长势,降低抵抗力,增强虫害危害程度。养植区环境保持洁净,保证通风,光照充足。

药剂防治。虫口密度低,用棉球蘸酒精或肥皂水擦拭昆虫。蚜虫和红蜘蛛,可定期喷施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以及克螨特等药物,使用浓度为1000~1500倍液。紫薇绒蚧、红蜡蚧、吹绵蚧等可喷施50%的杀螟松乳剂1000液;桑白蚧喷施25%的亚胺硫磷或三硫磷1500~2000倍液。成虫用油脂涂抹,或者喷施油性杀虫剂。冬季或早春喷施为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也可预防介壳虫。为了提高药效,可在配好的药剂中滴入1~2滴吐温60或加入少许洗衣粉作展着剂。注重叶片背面、缝隙等处的施药。几种药剂交替使用。

常见病害有疫霉病、炭疽病、茎腐病。

疫霉病发病初期病斑褐色,病斑周边组织腐烂。疫病的病程快,扩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整个植物覆盖白色绒毛,腐烂。炭疽病是真菌性病害,发病迅速。危害症状:茎上的病斑呈圆形、近圆形,病斑颜色淡褐色或灰白色,有小黑点,轮纹状排列。高温高湿时,病斑处有橘红色孢子团涌出,病斑周围褪绿,腐烂。茎腐病主要发生部位为根茎处,偶见其他茎节。植株染病后,根茎处见水渍状黄绿色斑块,逐渐腐烂,随病程进展,只留干枯表皮或残留髓轴。病害防治应对栽培基质及日常养护工具、手、环境可用50%多菌灵拌土或消毒。及时清理植株及基质表面的病枝、枯枝,定期用清水喷洒冲洗植株,减少灰尘、菌、卵的寄生和侵扰。保证通风,光照充足,浇水后要及时通风,减少或避免水分在叶片上的停留,降低病菌侵染风险。

药剂防治。疫霉病防治可以喷施42%的代森锰锌悬浮剂600~800倍液,或68%的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茎腐病防治常喷施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用多菌灵覆盖基质表面,一般盆径14~21厘米的用药6~8克/盆。其次,发病初期也可用普力克800倍液或甲立枯磷油1000倍液喷施。炭疽病防治发病初期,将病斑挖除,涂抹硫黄粉或草木灰,全株喷施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后期采用戊唑醇杀菌剂1000~1500倍液、阿砣和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进行喷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冠果集约栽培技术
« 上一篇 2024年3月19日 上午1:46
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一篇 » 2024年3月19日 上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