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岁的张新建是宜川县英旺乡高里塬村的蘑菇种植大户。几乎每天,他都会开着面包车,将自家大棚产的新鲜蘑菇,运往县城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销售。
一个半小时就卖出300斤蘑菇
每天上午9点,张新建发动面包车,载着满满一车蘑菇,直奔县城。
9点32分,张新建驾驶着面包车由迎宾大道转入环城东路,他掏出手机打电话:“喂,老王,是我,新建,3分钟后到轻工市场后门,叫大伙取菜。”
9点35分,面包车刚到轻工市场后门口停稳,等在路边的六七名商贩,就围上来,有的帮忙搬下蘑菇,有的抱起两筐蘑菇便付钱了,并不问价。“一筐蘑菇批发价20元,10斤重,老顾客,都知道这个。”张新建的回答解了笔者的疑惑。商贩们抱着自己预定的蘑菇走后,车上还剩下了15筐。
“这些蘑菇怎么办?”
“这是几个大客户的,得送货上门。”
张新建所说的“大客户”就包括老沙。“昨天,他电话预定要二十筐蘑菇,现在棚里每天产量只有400斤左右,满足不了批发商的需求,今天只能先给他送7筐。”张新建说。
老沙本名叫沙志军,宝塔区人,在宜川县城搞蔬菜批发已经20多年了,一直在张建新这里批发蘑菇,每个月订货都在一、两万元左右。“新鲜,品质好,价钱合适,回头客多。”说起张新建的蘑菇,老沙赞不绝口。
21年时间只为种出好蘑菇
走进张新建家的恒温棚里,只见每一个棚内都蘑菇菌袋整齐地摆放着蘑菇菌袋,乳白色的蘑菇朵儿恣意生长,鲜嫩肥厚,甚为喜人。张新建指着一排排菌苗说,今年春节期间,蘑菇每斤批发价格达到4元,棚里每天出菇都在600斤左右。最多的一天批发出售蘑菇1200斤,当天收入就有5000元。
张新建已经有21年的蘑菇种植经历了。早在1998年,他就在县城碑子渠3孔窑洞内种植蘑菇,后来发展到6孔窑洞。张新建说:“当时规模小、蘑菇价格低,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2005年,受市场和技术影响,他回到村子,重新选地址,发展平菇种植。
为了掌握蘑菇种植技术,张新建先后到四川绵阳、甘肃庆阳等地系统地学习了蘑菇种植技术和各类菌种的高温免菌技术,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成为了当地蘑菇种植的“土专家”。
“在整个种蘑菇的过程中,从订购蘑菇菌种、拌料,到菌苗装袋、高温免菌、发菌、出菇、采收和养菌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菌棚每天都要洒水、通风。”张新建说。
张新建根据当时市场的需求和行情来安排蘑菇种植品种和数量,行情好的品种就多种点。目前,他家稳定发展7棚,生产的蘑菇无论从外观还是品质上都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为了进一步发展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2017年,张新建承包了10亩土地,投资50万元,在改造原来7棚的基础上,再增加14棚高标准钢架大棚,用于羊肚子菌种植。张新建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羊肚子菌的市场行情好,1斤羊肚子菌干货600元左右,现在他种植了14棚羊肚子菌,每棚羊肚子菌年产30斤干货,收入就是1.8万元左右,一年收入可达25万多元。
带领22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对于出生在农村的张新建来说,农村的贫困现状他深有体会,他也一直在寻找着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
张新建说:“只要周围乡邻和贫困户来学习蘑菇的种植技术,我都会尽力指导他们。”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英旺乡高窑村、县城鸭湾村、云岩镇北苏村、交里乡赤良村的五户农民靠种植蘑菇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在宜川县全面展开,也就是这一年的8月份,张新建个人注册了宜川县新扬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吸纳当地有能力的贫困农民来蘑菇棚打工。
“已经在这里干了四年活了,一年工资一万五。”55岁的张教星说。张教星家里只有他和儿子两个人,有7亩苹果园。2014年开始便长期在张新建家的蘑菇棚打工,从事拌料、采摘蘑菇等工作,于2016年底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贫困户李永红是英旺乡羊道村村民,全家四口人,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自己是名聋哑人,家里只有7亩土地,收入主要靠夫妻二人给别人打工。这几天,李永红和妻子正在张新建家大棚内干活。“一天工钱100块,活也不累,还能学习种植蘑菇技术哩,将来自己也回家种蘑菇。”李永红的妻子高兴地说。
2017年底,张新建响应乡政府号召,和22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将政府提供给贫困户的2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作为公司入股股金,每年向贫困户分红1000元。
谈起今后的打算,张新建憨厚地笑着说:“我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全都致富我才感到幸福。食用菌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是农村一项很好的致富产业。我要带领大家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扶持他们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