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食用菌基地(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摄 姜頔制)
央广网海宁6月23日(记者 魏炜 姜頔 尚天宇 通讯员 柴天明)紫藤花廊、趣玩公社、新亭桥……走进浙江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村庄道路平坦宽广,居民房屋规划有度,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随处可见的蘑菇卡通形象。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蘑菇元素,蘑菇为何对长啸村如此重要?
记者了解到,2013年前,长啸村是生猪散养大村,全村有三分之一农户是生猪散养户,年出栏生猪2万余头,生猪养殖污染严重。为践行好两山理念,长啸村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将目光聚焦在食用菌产业。
长啸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央广网发 长啸村供图)
菌光互补带共富
据了解,长啸村将袁花镇特色产业光伏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与晶科能源携手打造了全国首个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7亩,菇棚全部由村集体投资建成,农户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全村腾退生猪养殖后,搭建食用菌大棚71座,年度生产食用菌180万棒,吸纳200多名生猪养殖户转产和就业,产值1500余万元。
许益民是长啸村的食用菌基地种植户,大棚建设好第三年,他的哥哥请他帮忙一起种植蘑菇,这一种就是六年。六年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以养猪、鸡鸭为生,种植蘑菇后,村里会派指导员传授给他们种植经验与方法,同时,每年省里的食用菌种植协会也会邀请众企业分享交流,共同进步。现在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收入相对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基地建成之后,村里村外的中老年人也都有了事情做,他们随时可以过来打零工,可以拥有一笔额外的收入。
长啸村食用菌基地大棚(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摄)
据长啸村食用菌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目前可以提供200个左右的就业名额,同时还实现了一地五金,分别是光伏发电上网收获的电金、光伏电站土地租金、大棚租金、设施设备租金、村民种菇和打工的收益金。2021年,基地一年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收入590多万元,为村级集体增收80余万元,年均发电量约550万千瓦时。2021年,全村光伏总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32%,每年可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经济。
基地是15年开始搭建的,那个时候产量销量很小,通过我们努力推广,蘑菇销量慢慢大了起来。比如原来杭州每天的销量在200箱左右,现在每天销量剧增到1万箱。这几年对我们种植蘑菇的人来说,收益逐年提高,同时我们也带动了周边地区蘑菇种植基地的发展。鼎新菇业基地负责人杨艺与记者分享这些年种植蘑菇的体会,这么多年与蘑菇打交道,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蘑菇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把蘑菇种植好,把产量提高起来,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的。
村民在基地收菇(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摄)
同时,杨艺也表示,食用菌种植本身就是避光栽培,农光互补——正是这种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土地立体化的增值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不仅可以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同时也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光伏板还可以起到遮阳和吸热的作用。
小菌菇撬动大产业
几年间我们一直在探索基地该如何发展。从一开始的低产量,到现在180万棒的生产量。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开发新品种。从村子发展的角度考虑,我想的是如何带动老百姓共同富裕,如何带动村庄品质提升。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国初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基地的发展,谈到老百姓的生活因为菌菇基地变得越来越好时,许国初语气中是止不住的开心:以前村庄都是80年代初的旧房子,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寻找村庄定位,探索怎样为老百姓做好服务。我们规划房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食用菌基地做大做强,同时主攻景区开发,带动老百姓及周边农户走向共同富裕。
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国初接受央广网采访(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摄)
基地的建成不仅实现了猪棚改菇棚的转变,还催生了美丽经济,让长啸村走上了一条绿色共富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长啸村把景区村庄建设和农光互补项目相结合,赋予了基地一个更有生命力的名字——光鲜世界。将菌菇产业融入科普、旅游、研学,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依托花溪侠影美丽乡村风景线,凭借长啸村自身的农业特色与优美环境,打造童玩小镇、光鲜世界、杨窑里三大版块,新增菌菇实验室、趣玩公社、农家乐、民宿等业态,贯通全要素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菌菇全产业链共富图景。
许国初表示,依托长啸村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基底、扎实的产业基础,长啸村始终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建设儿童友好型未来乡村为品牌特色,构建未来乡村三化九场景体系。充分发挥长啸村农业、区位、形态、品牌等优势,找准文化纽带和经济纽带融合点,一手搭建阳光产业基地,打造低碳产业、调优产业结构,一手建设村落景区,开发文旅产品、壮大美丽经济、提升公共服务,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共同富裕新模式,打造以乐业、乐游为标识的未来乡村建设试点。
食用菌基地提供给村民就业岗位(央广网记者 魏炜摄)
海宁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宁作为全省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当前正逐步形成一条以光伏、新型储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全产业链。截至2021年,海宁共有包括晶科能源、正泰集团、芯能科技等龙头企业在内的16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30亿元。目前,多家企业已开始布局储能领域。今年5月初,海宁首家分布式储能聚合商诞生,推动本地储能资源形成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