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年神剧!追了16集《山海情》,对双孢菇都有感情了!
最近明明只是在追剧,却感觉在种菇。
追《山海情》8-16集的种菇事业线,本精神村(cong)民,似乎真住在金滩村,看见得宝种菇挣钱倍觉欣慰,看见大家的菇烂在棚中卖不掉一同着急,看见众人送别凌教授更是生出万千敬意和不舍。
真的,我现在可能对双孢菇都有感情了!
你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每个幼童都学过。
但在漫长的成长过程里,这份朴素的道理,往往被种种功利的看似捷径的说辞遮蔽;
或者,仅仅因为这道理无处不在、太过寻常,反而让我们忘了这是根本。
《山海情》种菇事业线,洗净铅华、返璞归真,捧给你看重要又朴素的、劳动的收获和幸福。
一,朴素的财富观,幸福的劳动观。
吊庄的双孢菇,对于观众来说重点不在菇,而在于种菇、卖菇的九九八十一难,具体可感的难处。
个体层面,剧作主以得宝的种菇故事为轴心,通过他的辛劳和喜悦让观众共情;
群体层面,剧作抓了得宝、大有叔、水花等不同类型的例子,聚焦集体种菇滞销之后的九转十八弯。
每一步都太难了。
陈金山想推动种菇项目,凌教授不同意。
凌教授好不容易同意,但村民们一听盖棚还要花钱,不乐意。
得宝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臭又闷又苦又被人嘲笑,不容易。
臭,闷,苦,每一层难处都有具体的段落和诸多细节来扎实表现,凌教授洗头水都成了墨水、得宝拌料分分钟呕吐;
看似是常规表现手法,但高密度有机混溶在整体里,效果很扎实。
从前因来溯源,得宝投进去建棚的钱,是他在外打工拿命换来的,字面意义上的拿命换的血汗钱。
从后效来展望,得宝种菇成功与否,是真正的全村的希望。
从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走向上说,得宝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是否能和麦苗一同步入幸福的未来,都和这一棚菇关联紧密。
在此前的剧情中,我们一路看着得宝青春期的小别扭、离家后的大心酸,看着少年流落异乡漂泊卖命、寻亲未果饱受苦楚,终于风尘仆仆瘦骨嶙峋归来,满身风霜、帽子也遮不住伤痕,终于和家人骨肉团圆。
老父亲马喊水眼中无尽心疼,但依旧嘴硬、用责骂来表达浓浓的牵挂个不省心的东西,怎么没死在外面。
让人唏嘘,有扎实的共情基础。
终于!终于看见得宝种出了菇,挣到了钱!
太高兴了!
镜头里,温柔夕阳的暖色调光线,跳跃在他的笑脸上,满满洋溢着幸福感。
《山海情》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拍出了财富里劳动的尊严感。
挣了钱的得宝撩开衣服给哥哥看包:你看我是用什么把这个包装满的?
都是卖菇挣来的收入,满满铺满一张桌子。
零零整整,大大小小,堆的全是幸福感。
首先,家人的温情渗透。
这个包不是小暴发户得宝新买的,而是母亲做的旧物。
哥哥考学那年,妈妈给哥哥做的,你又不用我就拿来咧,节俭朴素又温暖。
于私,这是幼弟对长兄的回馈:从此以后我不想再让你操心担忧,我希望,成为你的左膀右臂、你的骄傲;
于公,这是金滩村第一个种菇的人的成果,是种给全村的星星之火。
于公于私都好动人。
其次,劳动的尊严感。
辛辛苦苦学习种菇、努力脱贫,种出来的幸福和财富,特别心安理得、特别有成就感。
第十六集里,凌教授带着学生和会计,一同给村民们发钱。
诸多公司的薪水是对他人保密的,同事挣多少钱你未必清楚,不会当众一一念出;但金滩村这里大声宣读名字和数字,如同表彰大会。
要什么现场会?这才是真正的现场会。
提钱多俗这句话流行很久了,但《山海情》还原了钱劳动脱贫、发家致富的朴素的幸福感。
村民种菇的故事,也是一出众生相的浮世绘。
村里,大有叔眼光有局限性,遇事浮躁,儿子离家后烧毁菇棚,变相造成了内部的阻力。
村外,流于形式主义的老麻好大喜功,不闻菇民疾苦,形成了外部阻力。
找来的客商压价八毛,和凌教授的团队打擂台、放话他们不给钱而我们给现金,恶性竞争,形成了销售链条上的阻力。
里里外外从生产到存储到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让人头疼的问题。
每一种困难,都是一种常见问题的浓缩典型。
麻县长短短几场戏份,活灵活现描摹了官场现形记。
客商收菇八毛受阻后翻脸打架,挡我财路所以不择手段的嘴脸,生活中很常见。
直接经验大多数观众都没有,都没种过菇。
大家未必会一次性遇到这样多的反反复复的方方面面的难题,程度不同但性质类似,故事叙述的扎实,让每一种具体的情境都高度真实。
村民们勠力同心、迎难而上,在各方帮助和支援之下、一一解决了上述难题。
过程中每个角色都很鲜活立体,每个桥段都很有戏剧性但又不脱离合理性和现实性,代入感很强。
闫妮饰演的领导,训话掷地有声这是良心坏了的味道,举措雷厉风行带头买菇,机关食堂一天三顿都吃菇,戏份很少、但精炼。
郭京飞饰演的陈金山任期结束返回福建,明明他的戏份只有几集、明明剧播出也没几天,但看得福骑着自行车接他进村、送他出村,如果看着他们一同战斗了很久,唏嘘不舍。
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教授,更是演活了一个一心为农的了不起的专家;在各路文艺片里看了黄觉这么多年,居然完全没干扰我接受乡土剧作里凌教授这个角色。
村民们扶老携幼自发送行的场面,是种菇事业线圆满的终点。
共情因素把控太到位,看见载着双孢菇的飞机一架架起航、泪目;
看见村民们捧着满满的真心和感激来送别凌教授,欣慰又感动。
(发现关于众生相我想说的话太多,后续会单开一篇来写)
涌泉村叫涌泉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舒心结语
为什么故事能让人共情,让人觉得命脉相连、休戚与共?
技术层面是所有环节都在线的讲故事能力;价值层面是在极度艰难、贫穷的处境下,依旧充满真正的乐观和希望。
《山海情》是一个朴素、踏实、有韧劲儿的故事。
无论角色多走投无路、多困难缠身,那股顽强的打不死、压不垮、掐不灭、烧不尽的劲头,似乎从来没有变过。
一滴水流入戈壁滩会如何?迅速被吞噬、无影无踪吧。
但《山海情》里开荒、种菇、搞事业线的淳朴的人们,告诉我们如果这滴水是信念、是恩义、是希望,沙漠里的一滴水也可以涌泉而出,聚沙成塔、积水为海。
山长水阔、江湖多风波,荒滩路远、沙漠多贫瘠,沃土千里未必是真正的富饶,一时的成功也未必是长远的保障,但有创造力的了不起的人们是永远的定海神针。
《山海情》拍出了那群人坚韧的骨相,这是涌泉金滩的真正宝藏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