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菌菇产业、传播菌菇文化、引领健康生活
提示:点击上方“中菇“↑免费订阅本刊
菇农朋友们,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平菇种植行业,同样也是这种现象。
食用菌平菇种植行业属于微生物范畴,真正的成功并不容易,它要求的实战性特别强,所以才会出现,一百个人做平菇有着一百个结果。
目前,平菇种植行业仍然以传统作坊的生产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菇农当成一种副业去做,更没有用专业的角度去创新。导致经济效益并不乐观。甚至有挣不挣钱靠运气的错误观念。
归纳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模式陈旧
从生产模式上来看,大部分菇农使用手工操作。从出菇方式上,菌包采用两头接种,两头出菇模式。从配方来看,也是玉米芯+精料为主流模式。在前十年二十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在人工费增高,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果仍然采取这种陈旧的生产模式,那你真的需要升级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生产数量都比原来大多了,但人工费高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菇农把赔钱的原因完全怪罪于没有赶上好价格。而根本没有找自己的原因。试想一下,假如你生产和管理各环节都做的非常专业而且再赔钱的话,那么,用不了一年就没有了平菇这个行业了。
22×46厘米(也有50厘米的)的大袋子,装了一堆没有多大营养的玉米芯而且又添加了容易引起污染的麸皮和玉米面,从实验室角度来看,这没有多大毛病。但是,从菇农商品生产的角度,那问题就大多了。为什么?因为菌包两头接种两头出菇两头采菇都增加了一倍的人工,大菌包操作,大棚容纳率减少一倍。但是,因为菌丝的特有属性,它的穿透力只有15厘米到20厘米,所以大菌包做一头接种又不现实!因此,只能用小菌包解决菌丝穿透力的这一矛盾,但是,你的配方必须升级才能高产。目前,六习蘑菇每袋1.7斤干料出菇2.5斤,已经非常成熟(这是六习的专有技术)。
二,技术不稳定,造成大量菌包污染。
平菇生产,整个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技术,是系统的。断章取义肯定会出问题。六习蘑菇专有技术团队经常说的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在现实中,有的菇农一锅好一锅不好,这个棚做的还行,那个棚污染严重,甚至自己都找不到原因,一开始胆子特别大,有些老师傅说,越做越不会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因为你没有找到各环节、各节点的技术核心。事实上,做蘑菇到处都是坑,不知道你绕过了多少坑呢?
三、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已经解决了污染问题,但是,产量不理想。
菇农朋友们反复失败反复实验,一晃十年八年过去了,成功率终于稳定下来了,但是,产量总是不乐观。怎么办?他又开始了增产的研究!!啊,任何一个菇农从业者,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兢兢业业的科研者!试图通过增产剂,再加上商家效果的夸大宣传,为何不实验实验呢!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做了科研工作。
我们必须承认增产素有些效果。但是,要想真正意义上的高产,单单凭借着增产素是不行的。那到底菇农又错在哪里了呢?因为,你不注重内因,只是强化外因,那肯定是行不通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所以,要想达到高产,首先必须配方科学。
你发现没有?不少菇农,添加棉渣、纯玉米芯配料甚至把出过蘑菇的菌包粉碎了二次使用,他的理由是降低成本,可是,你成本降下来了产量也没有了呀!要想母鸡多下蛋,你又不舍得给米吃?所以,性价比的概念要放在第一位嘛!
四、在生产模式、技术、污染以及产量都不成熟稳定的情况下,又赶上了政府补贴的实施,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的基地和农场。
政府补贴是高瞻远瞩,为了扶持这个不容易的蘑菇行业。这样一来,有经济实力的没有半点行业技术的老板,雇佣平菇技术员,借着补贴款,便开始了大搞食用菌。从理论上讲,一个有资金一个有技术万无一失了。但是,老板和技术员万万没有想到,规模化生产和作坊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句话,他的技术模式与规模化生产不匹配,人工大量浪费,污染率过高,没有核心配方,产量不行,成本居高不下,不具备竞争优势,再加上团队和人员管理需要磨合。结果造成,大老板奔着补贴而去,却把自己的投资也搭进去了。既没有挣到钱,还丢了面子,又冲击了市场优胜略汰的竞争秩序。
总结:菇农朋友们盼望着菇价涨上来,甚至盼着触底反弹现象的发生。前期投入那么大,还没有挣到钱,丢掉了吧又不舍得,干下去吧又很渺茫。于是就耗着吧,投入的资金又不是一下子耗尽的……甚至借钱也得熬着走下去,这简直就是无奈的煎熬着……
中菇—菇健康引领者!